close
 
進房間以後,只見這張以柔的留言,平平地攤在我的枕頭上。我側著頭看她寫些什麼,一邊唸一邊就低低的開始笑,實在壓抑不了我的笑聲,就去把房門關起來,把頭埋在枕頭裡繼續大笑。
 
今天早上以柔要我跟她玩遊戲。下禮拜就要回台灣,我今天得打包,哪有時間跟她玩,因此沒好氣的說了她幾句,結果換來這張氣鼓鼓的信。
 
對著以柔的悲傷(君不見她畫的小人哭的淚水像水龍頭一樣的流?)與不平(末尾的兩個小人橫眉豎眼,雙手叉腰,夠生氣了吧?)這樣笑,實在很不公平。不過,我這個媽媽沒有隨即拿著這張信到她的房間,把錯字(「ㄐㄧㄣˋ一ㄐㄧㄣˋ」其實是「靜一靜」,我們家如果誰心情不好想發脾氣的,一律去房間靜一靜,平靜了再回來)、以及早就教過的國字偏偏還注音的,一個一個抓出來,就已經很客氣了。不過,笑完以後,我坐在床沿,捧著以柔的信,還是不自禁的嘆了一口氣。
 
我一直是不太會處理relationship的人,好不容易結婚日久,摸著與V的相處方式,才想再也不用管這什麼勞什子的relationship,偏偏漸漸長大的以柔,開始有情緒波動,現在又需要跟她建立relationship
 
有一次朋友提起她敏感的兒子,如果不高興就會走開,再遠遠的望著媽媽,要她過來講好話。我說:「這不就像我們以前交男朋友,生氣跑開以後其實是要他們追過來?」她說:「可不是嘛!」我們互望一眼,就大笑起來。我那美麗的朋友,以前交男朋友交的轟轟烈烈,只有被捧在手心寵,曾幾何時居然要低聲下氣的陪著兒子。是不是以前年輕不成熟對那些倒楣男生做的事,現在由孩子加倍還給我們?
 
V的交往方式,是經過摩擦以後才漸漸揣摩出來。他以前有心事總是不說,到忍受不了的時候才爆發,因此我們總是表面和氣,但如果有事就一發不可收拾。以柔還是嬰兒的時候,有一次週末全家外出,他那陣子工作壓力很大,勉為其難陪我出門,臉卻臭的很。停車的時候,我忍不住問他怎麼了,他的情緒無法抑制,開始發飆,我又驚又怒,也不甘示弱地抬高了聲音。我們的車停在路邊,窗子緊緊的關著,不解人事的嬰兒在後面靜靜坐著,前座的我們大聲傾洩彼此的情緒,該說的、不該說的,全說了,吼叫的聲音在車中反射,在彼此憤怒的淚水中,化為利劍重傷彼此。
 
那次以後,我才發現溝通的重要。我原來也是悶葫蘆,可以不跟他說話很多天,還讓他猜不出我為什麼生氣。於是,我再也不跟他冷戰了,如果不高興,就把話說開,起碼讓對方有辯駁的機會,講清楚後彼此就該接受討論的結果。我們現在的信念是,有事就說明白,選擇不說,就沒有生對方氣的權利。
 
摸索出這樣的相處方式,我們就很少再吵架了,因為我們不會將情緒壓抑到需要吼叫的地步,就已經攤出來說清。可惜,才剛覺得在夫妻的相處中開始摸得一點頭緒,我的女兒就又開始挑戰我的EQ
 
V共同做的功課:有事不要放心裏,要拿出來討論,在以柔都不是問題,我反而要請她不要話不要說太清楚。
 
不久以前,小妮子不高興,就會在琴譜或其他的白紙上寫「媽媽我恨你」。看了這種情緒話的字眼,真是後悔教她我的母語,徒然讓她有機會用我熟悉的語言傷害我。我不只一次告訴她,「恨」這種字不要用,我們認識的人,無論多麼討厭,都不值得用這個字。她說:「可是我生氣。」
 
「生氣不是藉口。」我告訴她。語言是可怕的利器,傷了人以後,要收回都來不及,「我恨你」就是這樣的字。我當然知道她年紀小,不懂「恨」這字到底是何意思,只是氣憤的當頭,只有這字能表達她的情緒。我也不喜歡她如果心情不好,就對家人發脾氣。我自己也是一樣,如果工作上有不愉快的事,回家不想講話,總是會先告訴V是何事讓我心情不好,先不要理我,這樣起碼他不需要猜測是不是他惹我。家人是最珍貴的夥伴,但是因為親近,反而淪為出氣筒,實在不公平。
 
可惜說歸說,我這個媽媽,有時候偏偏做錯誤示範。以柔在譜上寫「媽媽我恨你」,我會氣的指著譜說:「跟你說不准用那個字,你還用!去拿橡皮擦把它擦掉!沒擦乾淨的話,這個週末就別看電視了!」看以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會想,這個才七歲的孩子,為什麼可以這樣左右我的情緒?她現在還小,還能指揮或懲罰,再大點呢?
 
想想也真傻,我比她多活那麼多年,居然讓她如此牽動我情緒。我應該學著站在制高點,學著如何平靜的面對她的情緒,才能游刃有餘的教導她。養育孩子,也是一種修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ine 的頭像
    Janine

    小城故事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