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的世界裡,有兩個禁忌。一是抽煙,另外就是刺青。
不要碰煙是我們灌輸的。我發現抽煙的人,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染上,成年後即使有想戒的意願,但是已經上癮,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我的家人中有幾位抽煙,他們戒了又抽,抽了又戒,有時候都已經幾年沒抽了,但是在意志薄弱的時候,捻起那咖啡色的小紙捲,又是無邊無際的煙霧歲月。
 
我家的後院放著一個兩人座的搖椅,氣候溫和的時候,是我最喜歡的所在。將身旁的小瀑布打開,流水潺潺聲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眼中見著青翠的草地與樹木,或是讀書或是寫作,總是帶給我很大的欣喜。
 
但是去年開始,我在後院常會聞到煙味,是鄰居的十六歲男孩在抽。當單親的爸爸出差,他會邀朋友晚上來聚會,五六個年輕的孩子,男女都有,人手一支煙,一輪一輪的抽,我們不得不將落地門關緊,否則煙味都進到家裡來。V皺著眉頭說:「你難道聞不出他們不只抽煙嗎?」我說味道不太一樣,但不知道是什麼。他無奈的瞪著我:「我忘了你是很單純的。」原來這些孩子不只抽煙,還公然在後院吸大麻。
 
第二天早上,是個晴空萬里的天氣,穿著睡袍的我,將咖啡端出去,讀著當天的報紙,準備享受這個美麗的早晨,但不一會兒煙味就越過圍牆來到我的身邊,悠閒的心情被煙臭味一掃而空。進門到樓上的窗戶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見這個男孩坐在陽台的桌邊,一手夾著煙,另一隻手撥著手機,低頭念上面的東西。原來他也在享受寧靜的早晨,只是需要香煙陪伴。我看著看著,原來的惱怒慢慢消退,取代的是憐憫。十六歲,還是孩子不是嗎?可惜已經染上煙癮,清晨不再是仰頭呼吸新鮮空氣,而是讓這些致癌的毒煙彌漫自己的肺。我無意批判抽煙的人,畢竟人是自由的,有權利選擇自己做什麼。親友中也有抽煙的人,我一樣愛他們,也從來不會勸說要他們戒煙,因為我知道一旦上癮,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對以柔的希望,是不要輕易碰煙,才不會在懵懂的青少年時期染上癮,將來要改也沒辦法。我知道在中學,他們都會嘗試,因此希望以柔有足夠的知識和自信,能夠拒絕同儕的壓力,不要跨足到抽煙的不歸路。還好她的嗅覺很靈敏,一點煙味就忍受不了。幾年前去大峽谷,經過拉斯維加斯,特地停留一晚,見見世面。賭場內開放抽煙,是美國在室內還能抽煙的少數地區,我們在賭場穿梭要去餐廳時,總是被煙燻的頭昏腦脹,那天住在New York New York的十幾樓,選的樓層是禁煙區,但是因為一樓開放抽煙,煙味滲透在建築的每個角落,我們在房間裡還是感受到煙的存在,包括床單等等,都聞得到煙的味道。煙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記得去巴黎時,回旅館將大衣脫下,放到衣櫥,第二天整個衣櫥就全是煙的味道。那趟拉斯維加斯的停留,以柔印象最深的就是濃濃的香煙味,我們離開的時候基本上是落荒而逃,她發誓再也不要回這個城市了。
 
另一個禁忌則是刺青。
 
其實有時候看到小巧的刺青在腳踝或是腰間,覺得還蠻好看的。但是我對刺青的看法是,這是個做了就很難反悔的事,因此除非想的很清楚,不要輕易嘗試。反而是以柔,常常會偷偷指路人的刺青給我看。她說如果知道某些人有刺青,她對他們的喜歡就會少一點點。是因為刺青的大膽圖案讓她反感嗎?我倒是沒有細問。
 
最近,以柔開始進一步的跟我討論,禁忌中有沒有輕重的分別?
 
有天她問我,如果抽煙和刺青中她得選一個,我會希望她選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說:「你可以去刺青。」這兩者在她心中可能佔據了相同的地位,因此她很訝異媽媽居然回答的這麼乾脆。她追問:「那我去刺的全身都是可以嗎?」我點點頭:「可以呀。記得找一個有信用的店,針要乾淨,不要感染就是了。」以柔想像著自己的身體畫滿了圖案,無法相信任何小事都要管的媽媽,此時居然這麼率性。她的臉湊到我眼前:「真的?」我笑笑地說:「抽煙會危害健康,這是媽媽最在乎的。刺青只是外觀,只要你想的清楚,是你自己的選擇。」
 
最近看了Flight這部電影,對人生中另一面的無奈,又增添了一份了解。
 
Denzel Washington演的機長,雖然能力很強,但是酗酒。片中對他無法自拔的無奈著墨許多,看了很感嘆。有酒癮的人,不只無法拒絕酒精,而且只要一碰酒就非喝到醉倒為止,這是我無法理解的地方。這輩子只醉過一次,第二天的頭疼和不舒服,讓我發誓再也不要喝到醉,只要感到有些頭暈,就會打住。那麼為什麼醉過的人還要一再重複醒後的痛苦?是不是喝酒成了一種逃避,因此一定要喝到不省人事才甘心?
 
電影中有一幕是Washington在旅館的小冰箱裡發現許多小酒瓶,他知道那晚絕對不能喝酒,但還是忍不住拿出一小瓶,瓶蓋拿開後湊近聞,猶豫許久之後終於將瓶蓋關上,將那瓶酒重重放到冰箱上,毅然決然地起身離去。然而鏡頭還一直留在那瓶酒上,在光線下綻放著吸引人的光芒,讓我看得屏息。許久之後,一隻手猛地伸入鏡頭,將那酒瓶刷地搶走,害我不由自主地驚叫出來,隨之而來地就是長長的歎息,人性呀,就是這麼薄弱。
 
這部片是R級,兒童不宜,所以沒有讓以柔看。但是V第二天又重看了一次,以柔經過客廳的時候看到墜機的一幕,問我們這部片在說什麼,我們簡單地敘述劇情,沒想到她開始考慮喝酒可能導致的影響。過了幾天,她問我:「如果喝酒和抽煙我只能選一項,你會要我選什麼?」
 
嗯,這個問題比抽煙和刺青的選擇複雜多了,我沈吟了一會兒,才慢慢分析自己的想法。
 
「通常吸煙的人,都是上癮的。極少數的人是偶爾抽煙,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法自拔,我想這跟尼古丁讓人上癮有關。但是酒呢,不是每個人喝酒都會上癮的。馬麻覺得吃好菜配好酒可以增添食物的滋味,喝酒放輕鬆的感覺也很舒服,所以等你再大一點,也許我們在家裡可以讓你試試。」
 
以柔睜大眼睛:「你會讓我喝酒?」我微笑地說:「一點點而已,而且是在我和把拔面前喝。這樣你就知道酒是什麼滋味,不會上大學以後大驚小怪。」說到上大學,忽然想起一件事,馬上正色說:「你知不知道若是一次喝太多酒會酒精中毒,會死掉。你沒有聽過抽煙會一次就抽死人的吧?以這點來說,酒精比尼古丁還要可怕。」她驚訝的說:「會死?」我點點頭。許多孩子不知道酒精的可怕,上了大學之後在派對上被朋友慫恿而灌酒,喝太多後昏迷致死的消息常常傳出。每次念到這樣的新聞,想到可憐的父母將孩子養這麼大,卻因為不能拒絕同儕壓力而喪命,感到特別心疼,因此趁機為以柔心理建設。
 
我做了這樣的結論:「任何事情,只要適度,都沒有太大的危險。偏偏抽煙無法“適度”停止,因此你還是不要沾染比較好。至於酒,只要你記得適時打住,就不會有危險。」
 
其實喝酒無法適時打住的人,不僅是上癮的問題,一定是生活中有更多的問題想要逃避,但這些還是暫時不用討論吧。
 
回家後跟V說起我們的菸酒討論。他說:「咦?她也問我同樣的問題呢。」沒想到小妮子分開調查意見,卻沒跟我說。我好奇地問:「那你給她的答案是什麼呢?」
 
V說:「我給的答案不同。我的想法是,酒醉讓人變性。喝酒不當,有可能丟了工作,或是傷人都有可能;而抽煙則沒有這樣的顧慮。因此我覺得對待酒比煙要更謹慎。但我倒是沒想到酒精中毒會致死這件事,嗯,得再提醒她才行。」
 
我的顧慮是抽煙會上癮傷身,V卻是想到酗酒的人若是易怒或是施暴,家庭事業不保,因此更加危險。我很高興以柔願意討論這些禁忌,僅僅是父母兩人的考量就如此不同,若是廣增意見,更可以讓她有不同的考慮吧?
 
我的成長過程很單純,幾乎沒有這些引誘,但是現在的孩子,初中校園裡就有抽煙甚至吸毒的顧慮,加上酒精的引誘,陷阱很多。除了提醒她這些危險,也需要培養出信心,在朋友鼓吹嘗試的時候,能堅定的說不。其實,如何抵抗誘惑不是重點,最重要的還是能夠享受生命。如果有喜歡的事做,就不會想要想要麻醉自己而逃避;生活充實,就不會想要買醉;知道自己是被愛被關心的,低潮時就能找到出口。這樣的道理,不知以柔長大以後能否明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