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長過程一直都有買書的習慣,即使出國後,每年回台灣還是要去逛書店,常常到了臨行打包時,才煩惱如何將書本分裝到不同的行李箱才不會超重。
不知何時開始,因為不熟悉新起的作者,開始將腦筋動到古書身上。第一本重新拿起的是紅樓夢。相較於少年時代只專撿有林黛玉和賈寶玉的部分看,成年後的我,細細唸書中情節,終於能體會富貴之家興起衰落的歡喜悲哀。還記得那年是公婆金婚紀念,兩老出錢請全家到夏威夷度假慶祝,我把看了一半的紅樓夢帶著,穿著泳裝躺在沙灘的椰子樹下,戴著太陽眼鏡,把書舉高高地看,在沙灘遊客的熙攘聲中,看到喝酒煮蟹的那章,讓我全然忘記自己正身處洋人之中,懷想到昔日在家吃新鮮蟹黃的滋味。
 
紅樓夢後,又看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但是之後對其餘的中國古典名著開始興趣缺缺,遂走到書店中放世界名著的書櫃。對其中許多書,我都還只停留在東方出版社少年讀物的階段,現在正好有時間能好好享受原著。手正伸向其中一本書,卻在半空中停了下來,只因腦中靈光一閃,現在已能唸懂英文書了,為何還要唸翻譯本?這一個念頭,改變了未來幾年讀書的選擇。
  
「簡愛」是我接觸的第一本英文古書。買這本1847年的書,原來有些擔心會看不懂,但是讀了之後發現除了有些用詞與現代不同,其實並不難讀。古書的寫法相差不遠,真正的差異在書中人物的思維。Jane發現深愛的主人其實有一位瘋狂的妻子,不顧主人的示愛與苦苦哀求,仍毅然決定離開溫暖的豪宅,開始流浪的日子,那樣尊重法理,不顧雙方心中渴望的絕決,和現代人「只要我喜歡」的率性,實在太不相同了。書中結尾,瘋妻放火燒了豪宅因而身死,被火灼傷雙眼的男主人被歸來的Jane接納,算是喜劇收場,不過要經過悲劇以後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也讓我唏噓不已。
 
看完簡愛後,一口氣看了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以及Sense and Sensibility。非常喜歡Pride and Prejudice裡幽默的父親(後來電影裏老牌演員Donald Sutherland將他演得非常傳神),及ElizabethMr. Darcy這兩位有情人的曲折經過。(我真是心儀書中這位內斂的Mr. DarcyBBC拍的mini-series裏,導演將書中的場景一一忠實地搬上螢幕,我也喜歡上劇中演Mr. DarcyColin Firth,並且開始了解也是他主演的Bridget Jones's Diary這部電影裏對Pride and Prejudice的隱喻。)
 
就在剛啃完最後一本古書之際,唸到了Arkun寫的「奧斯特理茲的天空」,在她感性的筆觸下認識了鼎鼎有名的「戰爭與和平」。Arkun可能不知道,這一篇可說是我和她在空中結緣的起始,這是我到她的部落格讀的第一篇文章,因為十分喜歡她的文筆因而成為她的忠實潛水讀者,直到被她的天空與廚房引出來,則是後話(照美國人說的:The rest is history.)。唸完Arkun翻譯的最後一段,好生嚮往,於是跑到書店,把好幾本War and Peace的英文譯本抽出,在書櫃旁的凳子坐下邊翻邊比較,最後選了一本比較能接受的譯本,帶了回家。
 
這本厚厚的「戰爭與和平」,從年的初春開始看,一直到年底才看完,是我看最久的書。唸這麼慢,一方面是每晚上床前時間有限,只能唸一小段,另外也是因為書本的厚重,讓我旅行時不方便隨身攜帶,無法帶上飛機,於是一次次錯失飛機上長時間讀書的黃金時光。記得年初一次小手術,我把這本書帶著,趁手術前的準備時間多唸幾頁,只是半躺在病床上的我,一手插著點滴,另一手又要扶書又要翻頁,有些不便。等到我的外科醫生來作手術前的探望,她瞄了一眼我的厚書,問我在唸什麼,等我告知書名,她有些驚訝地說:「我不知道這年頭還有人在唸這本書!」
 
其實這本述說1810年間拿破崙攻打莫斯科中,俄國發生的悲歡離合故事的書,離現在也處於戰事之中的美國,一點也不遠。一開始以為容易風花雪月的我,一定會像看紅樓夢一樣的專挑與Natasha有關的戀愛情節看,沒想到,隨著書中情節的進展,我逐漸被描寫戰爭的場景震懾住。由兩百年前無情的戰爭,聯想到現在美國在九一一後選擇扮演的角色。戰爭的無情,應該是人盡皆知,為何這麼久之後的人類還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
 
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Prince Andréy。他在Austerlitz一戰中倒下時,面對澄淨無盡的天空的那一段,讓我非常感動,並因此和Arkun在網上有了一段對話Prince Andréy從頭到尾都是悲劇人物,也許只有在Natasha明亮的歌聲以及開朗的笑聲中,才感到一絲絲快樂吧,可惜那段愛情也不久長,後來他遭Natasha背離之後又重入軍隊,在慘烈的Borodino戰役前夕,對Pierre咆哮地說,戰爭不應該俘虜戰俘,只要是敵人,一概屠殺!情緒激昂的Andréy說出如此不仁的話,其實是因為他深知戰爭殘酷,因此認為戰爭應該是只有在不得已時才應該採取的最後手段:「If we didn’t have all this business of magnanimity in warfare, we would ever only go to war when there was something worth facing certain death for… Prince Andréy重傷之際與Natasha重逢,可說是全書最動人之處,他臨死前的感悟與無奈,讓人低迴不已。
  
Borodino的戰役,是法國的軍隊攻到莫斯科之前最後一場大戰役,俄國的十一萬軍士面對法國的十三萬士兵,戰爭之後俄軍死了四萬四千人,法國則損失三萬三千人。這樣的死亡數字令人無法想像,美國在伊拉克戰爭至今喪生的數千人,比起兩百多年前徒手作戰的戰爭,真是小巫見大巫。托爾斯泰一方面寫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方面也由小人物中描寫戰爭的殘酷。書中先舖陳Rostov家的熱情的小弟弟Petya,加入戰爭之始盲目天真,對軍官的英雄崇拜,對照他剎然中彈落馬,年輕美好的生命驟然終結的殘忍,我當時讀到此處,無法相信如此的轉折,反覆又讀了好多次,才無奈地接受了事實。
 
托爾斯泰也由Pierre在莫斯科失守後被法軍擄獲,側寫戰爭如何殃及無辜百姓,一段槍斃俄國百姓的篇章,藉著Pierre的眼睛詳細地描繪渺小百姓被處決之前的緊張無奈與悲哀。我平常看電影最怕看流血的部份,如果有任何槍殺的畫面都從蓋著眼睛的指縫偷偷看,沒想到在這本書中,居然親眼目睹槍殺的畫面,我按著狂跳的心,一方面對無辜犧牲的生命感到不忍,一方面也為托爾斯泰地細膩的描繪感佩不已。
 
「戰爭與和平」中,真實的歷史與虛構的小說情節齊頭進行。在真實的部份,我最喜歡領導俄軍的Kutuzov將軍。這個肥胖而行動遲緩的老軍人,以社稷為重,寧願得罪皇帝,也不願無謂犧牲無辜的生命。當法軍攻入莫斯科時,他吩咐城裡的人不可反抗而交出城市,後來法軍倉皇逃離俄國,他也不下令俄軍與法軍正面交戰,寧願消極地將跟在拿破崙的軍隊之後,將其趕出國度即可。他堅持的幾項原則,讓我熱淚盈眶:”He wouldn’t give a single Russian for ten Frenchmen.” “He risked the Tsar’s displeasure by telling him that taking the war abroad would be a wrong and harmful thing to do.” 想到布希及身旁的鷹派人士,假九一一之名進攻巴格達,他們可曾想過戰爭的結果?像Kutuzov這樣的將軍如今安在?
 
最近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總統初選活動,即將投下一票的我,很想問他們,你們有誰唸過戰爭與和平?你們何時才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這張圖中畫著拿破崙帶領的法軍進攻莫斯科的路線。由左到右的咖啡色線是進攻的士兵人數,高度代表人數,出發時422,000人,到達莫斯科只剩100,000人。由右至左的黑色線則代表寒冬中撤退出俄國的回程,繼續喪失的人數,最後只有一萬人活著離開俄國。生命如何無價,如此毫無理由的喪失;而每一個士兵身後的家庭如何度過孩子父親喪生之後的日子?這真是一幅殘忍無比的歷史圖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