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日過完了,聖誕節的燈飾拆下,家家戶戶也將聖誕樹也丟到外面讓垃圾車帶走,這卻不代表一切就結束了,還有一件事得做。
 
「以柔,該去寫謝卡了。」才說完,馬上得到預期的抗議:「不公平!」「為什麼我要寫?」等等的抱怨全出籠了。把拔看到女兒鬧彆扭,問我們怎麼了。我用英文將理由說了,話甫出口,就聽他大聲叫以柔看著他:「Look at me!」美國人責罵小孩一定要求他們注視你的眼睛,好確定他們把每一句話都聽進去(這招我也學會了,嘿嘿),這句話接下來通常沒有什麼好的收場,我馬上把頭埋進報紙裡。
 
「你如果明年不要收禮物,很簡單,不要寫謝卡就行了!」
 
女兒的嘴一癟,一泡眼淚噙在眼眶裡開始打轉。
 
爸爸的聲音開始拔高:「別人花了多少時間去幫你找禮物,還要花錢買給你,你連拿個筆告訴人家一聲謝謝都做不到嗎?」
 
以柔的眼淚奪眶而出,一滴一滴掉落在地毯上。她不敢回話,頭一低就上樓去自己的房間了。我聽到把拔哼了一聲,自言自語的說:「And now she has to pout.」好像運動播報員報導實況似的。
 
還好,再傷心還是得吃飯,中午的時候,小妮子肚子餓,下樓來問我有什麼可以吃的。我說,吃完飯後馬麻要寫謝卡,要不要我等妳一起寫?以柔點點頭。那天她寫了三張謝卡,後來的幾天每天寫幾張,在新年假期就將所有的謝卡寄出去了。
 
---------------
 
逢年過節,我總是更加體會東西文化的不同。就送禮來說,中國人講究實際,紅包是最好的禮物,買的人不必花心思,收的人可以隨自己的意,要買東西或儲存起來都可以。美國人,尤其我這個婆家的成員,非買禮物不可。婆婆曾經說,收禮的人要有開禮物的快樂才行。所以無論是生日或是聖誕節,即使絞盡腦汁想不出對方需要什麼,也要買一個禮物包起來送出去。
 
開禮物當然包括拆開包裝紙的既懸疑又期待的過程。台灣的家人看我們互換聖誕禮物的錄影,總會惋惜的說:「那麼多包裝紙,都是用錢買來的,你們唰的一聲撕掉,就進了垃圾筒,好可惜喔。有這個必要嗎?」以前婆婆還健康的時候,每一個禮物,她不只用包裝紙包好,還要結上漂亮的緞帶,她打的結千變萬化,比買來的緞帶花還要漂亮,這樣一包禮物一包禮物的慢慢打扮,包裝一份禮物可以花上五到十分鐘,花這麼多時間在包禮物,無非是要讓禮物擺在聖誕樹下漂漂亮亮的,也讓收禮的人享受賞心悅目的感受。對他們來說,只要收禮的人高興,花的錢就值得了。
 
臺灣人之間,如果收的禮物不合用,或自知不會使用,務實的人通常就會當面告知,請送禮的人拿回去轉送或退掉。退禮當然是好意,因為不會辜負送禮的人花的錢,如果送禮的人互相通曉心意,此舉應該不會得罪人,但若是送禮的人興致勃勃,卻碰了一鼻子灰,心裡也不一定會好過。
 
在美國,絕對沒有請送禮的人把禮物收回去的情形。只要收到禮物,無論適用與否,都該歡喜收下,並誠摯地道謝。至於後來禮物是置之高閣任之蒙塵,或是私下偷偷轉送給適用的人,就不須告訴送禮者了。這樣的禮節,即使親如家人也一樣。一年的聖誕節,公婆買了一台DVD player給小姑姑,也順便買了幾片DVD送她。拆禮物的時候,小姑先拆了DVD的禮物,她並不知道還有大禮等著,即使明明知道家裡的錄放機只能看錄影帶,還是笑嘻嘻的謝謝爸媽,說那幾片的電影是她最喜歡的。我們這些知情的人看她表面高高興興,心裡一定犯嘀咕,都忍俊不已。拆了好幾片DVD後,她終於開了DVD player,只見她如釋重負地大聲說:「啊,原來如此!你們都不知道我剛剛一直偷想,爸媽是不是老糊塗了,居然不知道我家只能看錄影帶,還買DVD給我。還好,還好,你們還沒老!」頓時家裡響起一片如雷的爆笑聲。這也可見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多麼不願掃送禮人的興,即使隱瞞事實也在所不辭。
 
因為送禮如此鄭重其事,收禮的人也不能草率以待,得一一寫謝卡致謝。
 
這其實也有實際的理由。許多時候,例如結婚、生日、或過節的禮物,都是郵寄送來。寫謝卡也是一種告知,不會讓送禮的人提心吊膽,不知禮物到底送到了沒有。記得我們婚禮後的週末,V和我坐在餐桌旁,一個人拆禮物,另一個人在記事本上寫下誰送了什麼,然後我們寫了一張又一張的謝卡,謝謝他們的祝福和禮物。
 
寫謝卡也是一種家庭教育。小小孩的生日派對結束不久,以柔就會收到壽星寄來的謝卡,卡片是爸媽寫的,小壽星隨便畫個簽名即可,但是小孩會寫字後,除了信封是爸媽寫,卡片就由他們自己寫,即使筆跡稚拙,拼字錯誤,畢竟是他們的親筆道謝。當然,實際的人會說,當面收到禮物的時候,就已經親口說謝謝了,或是收到郵寄的禮物,也可以一通電話或e-mail過去說謝謝,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的再寫一次謝卡?
 
我想,這是一種文化。
 
還沒有來美國以前,常聽到對美國人的一些負面的評語,例如他們會做表面工夫,嘴巴很甜但可能口是心非。但如果要正面的說,就是美國人體貼別人的感受。無論禮物用不用得上,收禮的人不但要高高興興的收下,還要再補一張寫謝卡讓送禮的人知道這份禮物有多好(即使事實是相反),這都是一種讓對方高興的作法。我自己也感到,派對上收禮,急急忙忙拆一大堆禮物,很少能咀嚼禮物的真意,與用足夠的時間向人家說謝謝。唯有事後坐下來寫謝卡,才能真正感受到送禮人的用心,也才能真誠地再次說聲謝謝。
 
--------------
 
以柔寫謝卡的時候,我們教她先寫謝謝對方送了什麼(她開禮物的時候,我們都幫她仔細記錄,事後才能清楚知道哪件禮物是誰送的),然後寫為什麼喜歡那件禮物,以柔還主動在後面畫那些禮物的圖案。為英文人寫英文,中文人寫中文,尤其幾位中國的阿姨看不懂注音,以柔還特地查每一個字怎麼寫,也費了很大一番功夫。今年,我更決定讓她自己寫信封,從抄地址到貼郵票,全部自己負責,工程不可謂不大。
 
看著以柔從嘟嘴抱怨,到心甘情願地坐在桌前寫謝卡,不禁故意問把拔:「你小時候喜歡寫謝卡嗎?」「I hate it!」以柔抬起臉訝異的望著把拔。把拔微笑地告訴她一個我早就知道的故事:「以前你的PapaGrandma逼我寫謝卡,我每寫一句就問:『可以寫Love Boomey了嗎?』他們說不行,我就只好再寫一句,然後又問:『現在可以寫Love Boomey了嗎?』還是不行,只好再寫
 
原來V小時候的小名是Boomey,美國人給親人的信結尾都寫Love, 然後簽名。小男孩每寫一句就問可不可以寫Love, Boomey,想快快結束,可惜父母不允,只好再擠出幾句話才能簽名,可見寫謝卡是多大的苦差事。然而以前噘著嘴寫謝卡的小男孩,現在教導自己的女兒做同樣的事。我想,這就是傳統,是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特性,是家庭裏一代傳一代,時代如何變遷都泯滅不去的特性。
 
----------------
 
我們結婚的喜筵上,爸爸在主婚人致詞時說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話:「以後他們兩人共同生活,希望我的女婿能陪我女兒吃點米飯,我們女兒也陪人家吃點麵包。」他說的風趣,其實是饒有智慧的訓誨。嫁了這家美國人,我很幸運地學習了許多他們可愛的特性。雖然我根深蒂固的務實個性無法改變,例如我還是寧願送現金而非買禮物,若是送禮,也要先確定是別人要的。然而例如寫謝卡這樣的傳統,雖然在電腦世代的今日尤其顯得老式,我卻無法不喜歡。爸爸當初期待我和V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與傳統,這樣的期許其實更落實在以柔的身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將自身的價值觀念加諸於她的身上,所以她的課題也許比其他單純家庭背景的孩子還要多,但是我們希望她同時吸收東西文化,只要不會太混淆困惑,也許有一天她能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無論她將來會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寫謝卡,希望都是真誠的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ine 的頭像
    Janine

    小城故事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