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月初我的職務有了變動,屬下的員工以前只有加州的這一小部分,現在又加入了印度分公司的成員。九月中我飛去印度拜訪分公司,介紹自己、認識同事們,也藉此多瞭解印度公司的環境與文化。

 

以前公司的總部位於丹麥,每年去一次是家常便飯。哥本哈根高聳的皇宮、城堡、與青鬱的森林都曾有我的足跡,小城的朋友們也應該記得我寫過的許多丹麥紀錄(這只是其中一篇:“Copenhagen之四:跟著地圖走”),那個乾净、冷冽的城市總讓我感到心靜。

 

但是要去印度卻讓我忐忑不安。

 

首先是飛行的時數很長。印度與加州相差十二個半鐘頭,在地球的另一端,就算直飛也要十八個鐘頭,如果中間停留一站,幾乎要二十四小時才到得了。雖然長途飛行對我是家常便飯,回台灣也是要飛十四個鐘頭,但這是我飛過最遠的行程,想了就有點煩躁。

 

再來就是怕腹瀉的危機。很早就被叮嚀絕對不要喝生水,就算是刷牙漱口也不行,沖過水的沙拉和水果也不要吃。我不常吃辣的食物,也有些擔心口味很重的印度菜會讓腸胃不舒服。於是我帶了止瀉的藥,平常吃慣的綜合維他命也都帶全了,出差期間每天定時吃,希望絕對不要生病才能達成任務。

 

對這個國家處處提防,但是親自拜訪後,卻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們一出印度的機場,同行的同事皺眉說:「啊,好濕的空氣!」我很開心地回答:「對呀!你也聞到濕氣了嗎?」每次出了桃園機場,潮濕的空氣味馬上告訴我回到家了,如今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也帶給我如此的親切感。後來我在街上,又見到很像木棉花的紅花樹,讓我不由自主地卸下了心防。

 

印度行(上:食與行)

 

先說說這裡亂而有序的交通吧。

 

街上的人車總是很多,過馬路要很小心,而且印度照著英國系統,車開在路的左邊,過街時得提醒自己先朝右邊看。守規矩的人,到了這裡會遲疑不決,不知怎麼過街,我拿出數十年前在台灣學的本領,跟同事說:「我們慢慢走過去,車子不會故意撞我們的。」記得幾年前跟V羅馬,車水馬龍的街上,沒有車會停下來禮讓,V杵在路邊不敢過街,我牽著他的手說:「看到空隙就往前走,先走到路中間,再等下一頭。你如果要等兩邊的車都空了才過街,是不可能的。」

 

車輛的行進也是很隨意的。紅燈只是參考,另一邊沒有來車的話,就直接往前開了。路上畫的分隔線也沒什麼作用,兩條線道可以擠上三排車,還有敞開的“Auto rickshaw(簡稱auto)(讓我想到以前的三輪車,只是不需腳踩)或是摩托車常在車流中自由穿梭。司機右手的大拇指就放在方向盤的喇叭上,不時地按,其他車子也是不斷傳送喇叭聲。原來按喇叭也是一種溝通工具,用拇指按的短聲表示我來了,麻煩注意一下,不耐煩的時候用手掌用力按叭的長聲,就是叫前方的車趕快行動,不要擋路,因此路上此起彼落地都是嘈雜的喇叭聲。去公司的路上有好幾處需要轉彎,但是沒有燈號,車子又川流不息,但是縱使沒有空隙,車子還是很堅定地往前挪移,每次我覺得要擦撞了,遮起眼睛不敢看,但是說也奇怪,就是沒有撞車,我看其他車子也都沒有磨損的痕跡,不禁嘖嘖稱奇,原來交通混亂當中是有秩序的。當地人告訴我們基本上小車讓中型車,中型車讓大車,而且沒有人會故意撞你,慢慢往前挪都是可以通過的。

 

印度行(上:食與行)

(小貨車後面坐人是很常見的)

 

印度行(上:食與行)

(沒有車門的綠車就是Auto

 

 

有一次我的同事載我出去,因為左邊一半的路在挖洞,所以她開在路的右邊,只見前方一輛大車跟我們正對頭地開過來,同事卻仍然談笑自如。我忍不住指著前方說:「有車!」她輕鬆地將車換回左邊屬於我們的道路,嘖地一聲揮揮手說:「這個司機只是在張揚(show off)罷了,他明明知道我這邊的路不好,應該要開到路邊讓我先過去的。哼,大概是看我是女人,才跟我耀武揚威吧?」我這廂都快嚇破膽了,她卻一點也不當一回事。

 

印度行(上:食與行)

(路這麼糟也是照樣開,反正車速很慢,巔著晃著也就開到了)

 

印度行(上:食與行)

(路況不好,但是走在路上的人還是很多。印度女人的長袍很美,我總是擔心灰塵飛揚,衣服會弄髒,但是路上的人都不以為意)

 

路上不只人車多,連牛也要來爭道。印度人是很尊敬牛的,我的同事說牛就像母親一樣,無限制地給任何需要(牛奶),因此印度教的人是不吃牛肉的,許多人家也養牛,會牽著牛在路上走著,也有些牛悠閒地在郊外吃草,白天出來,晚上還會自己回家。但聽說不少是流浪牛,吃了垃圾,如果消化不良因此死亡的也有。道路上牛最大,無論是走在哪裡,車子都要讓。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雖然在吃垃圾,但是這兩隻牛有項圈,是有人家的。)

 

印度行(上:食與行)

(養牛人家)

 

同事也很驕傲地跟我說:「我們印度縱使貧富不均,但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

 

因為人工便宜,我們公司裡雇了許多員工,光是門口的守衛就有四位,其中一位是駐守在進門的櫃檯,而且二十四小時輪班。

 

公司裡還有一位到處走動的服務人員,隨時問我們要喝茶還是咖啡。開會的時候,他也會主動進來問需要什麼,老實說我不是很習慣這樣被服務,而且專注聽簡報的時候還得分心輕聲說要喝什麼,等他送進來又要分神一次,讓我覺得這樣開會實在沒什麼效率。

 

有天我走去公司的廚房想要泡茶,才拿起茶杯,這位先生就忽然出現在我身邊,原來我拿錯杯子了(泡茶用瓷杯、陶杯則是用來泡咖啡的),他接過我手裡拿著的茶包,不由分說地將茶包放到杯子裡,轉頭跟我說他等一下會把茶拿來給我。我訕訕地走回座位,不久他端來放在盤子上的瓷杯,茶的濃度恰當,擺設也很美,我如果自己泡,一定只將茶包丟到杯子裡就好,不會這麼細心地泡一杯恰到好處的茶吧?第二天早上,他一見到我就問要不要喝茶,我微笑地說習慣下午才喝茶,結果過了中午,他又來問可不可以幫我泡茶了,我不好意思拒絕,後來的兩個星期,每天下午喝上三杯茶,還真被寵壞了。

 

這些服務人員的薪水不高,因此許多公司覺得不花太多錢就能造福員工,何樂不為。我想這也是之前同事說印度總有工作機會的意思,不需要太多的技能,接觸的人也都客客氣氣的,這樣的工作環境也不錯吧。

 

也來談談印度的廁所吧。

 

廁所的馬桶右邊都有一個沖水的管子,同事說那是上完廁所沖洗用的,這樣就不需要用到衛生紙。我第一天進公司的廁所,其中一間走出一位穿著制服的清掃人員,嚇了我一跳。原來如果沖水灑出來的話,這位清潔人員得負責將地板擦乾。她整天的工作範圍就在廁所裡。

 

印度行(上:食與行)

 

週末同事帶我們出去玩,先去當地的餐廳吃早餐。我去上廁所的時候,發現馬桶座椅濕答答的,而且沒有衛生紙,當場傻眼。幸好我的皮包裡有面紙(這是在台灣養成的習慣,但是在美國很少有機會用。),我踱回座位拿了面紙,又回到廁所,但是座椅很濕,我不想浪費僅有的面紙來擦,而且我沒練習過,如果沖水將衣褲都弄濕,怎麼辦呢?幸好有一間廁所是蹲的,解救了我的窘境。後來我偷偷問同事,到底怎麼上廁所,她解釋在公共場所,先將馬桶椅沖濕再坐上去,沖洗時,用右手拿龍頭,從身後噴水,左手洗,最後再用隨身攜帶的衛生紙擦乾身體。因為這種如廁的習慣,印度人吃飯都是用右手拿食物,不用左手。

 

上廁所用水沖,不僅對皮膚較溫和,也省紙。我想下次去,可以在旅館裡先練習,若是去當地的廁所沒有衛生紙,或是座椅是濕的,才不會手忙腳亂,但是面紙一定要多帶點才行。

 

最後來說點讓我最思念的美食吧。

 

平常去旅行,總是沒多久就想念家裡的食物,畢竟吃外食不習慣,也嫌太油、太鹹、或是蔬菜不夠。印度菜的味道很重,我要來之前很擔心會吃不習慣,甚至傷了腸胃,沒想到卻多慮了。

 

公司每天都有提供午餐,我們用不鏽鋼的盤子裝各種不同的菜餚,印度菜常是湯湯水水的,因此用分格的盤子特別實際。我拿著盤子去裝菜的時候,常被分到很多的食物,後來得特別叮嚀飯不要給太多,否則吃不完丟掉太浪費了。

 

 

印度行(上:食與行)

(這麼多菜,好澎湃啊,而且每一道都好吃。中間紫咖啡色的球叫做Ragi Ball,是用millet(小米)做成的,撒點液狀的奶油(clarified butter),然後捏一小塊放到嘴裡直接吞下去(不能嚼,因為怕黏牙齒)。不咀嚼而在舌頭上緩緩滑的過程,更能深深體會Raggi Ball溫和又餘韻無窮的滋味。)

 

 

印度行(上:食與行)

(捏開以後的Ragi ball長這樣,已經淋過奶油了)

 

 

印度的食物因為常加很多辛辣的調味粉,味道大多很重,所以搭配米飯或烤餅都很適合,而他們烤餅的種類也很多,無論是用麵粉或是米粉、用煎鍋、烤箱、或炸,滋味都不一樣,這種烤餅好吃到我有時只想單獨吃。不過某天我們去一家當地的餐廳,本來只點了烤餅的Naan,但是老闆指著菜單一定要我們點咖喱,我們解釋了幾次不想多點,老闆還是不斷堅持。而我們本來想點兩份Biriyani(是很「厚工」的一層飯一層肉做出來的好滋味的飯),老闆說那樣太多了,點一份就好,但是咖喱非點不可。果然咖喱配著兩種不同的烤餅,好吃到手指都想多舔幾下。

 

Dosa是南印度常吃的早餐,用lentis (小扁豆)粉和米粉發酵後放到鍋裡煎,裡面包Masala調味過的馬鈴薯。同事教我們先在烤餅中央挖一個洞,然後用右手扳下邊緣的一塊餅,然後往中間從打開的洞將馬鈴薯挖出來吃。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Dosa打開來長這樣。即使馬鈴薯已經調味過了,還要再撒更多香料才行。)

 

 

印度行(上:食與行)

(這是旅館早餐的dosa,比較薄)

 

印度行(上:食與行)

(旅館的Dosa裡面也是包馬鈴薯)

 

 

Poori也是我喜歡的麵餅。炸出來後蓬蓬的,裡面中空,純粹吃麵餅的香味,也可以沾醬吃。印度菜的醬千奇百樣,隨意配都有不同的滋味。我去吃了許多家餐廳,同事也常會帶來自己做的醬,從來沒有重複的味道呢。我想像著他們廚房放著幾十罐不同的調味料,用不同的搭配與份量,隨著心情就能夠組合成或辛辣或甜蜜的滋味吧? Poori也讓我聯想到在公婆的高原城市常常吃到的Sopaipilla(見“聖誕節的傳統”),是飯後的點心,撒點蜂蜜吃,可以在吃完辛辣的墨西哥菜後讓味蕾稍微回復一下。

 

印度行(上:食與行)

Poori

 

Poori裡面是空的,厚厚的麵餅,是自然的甜味,我甚至捨不得沾醬呢。

印度行(上:食與行)

 

 

印度人習慣用手吃飯,無論是將飯跟醬混好,或是拿烤餅夾食物,都用右手吃,不需要用到叉子或湯匙,其實也很環保。因為用手吃飯,食物和醬汁的顏色又重,餐廳的角落都有長長一排的水槽,不用進廁所就能洗手,十分方便。

 

路上雖然紊亂,喇叭聲此起彼落,但是人車都知道規則,能夠和平共處地行進。食物嘛,在各種不同材料和香料的加持下,造就千百種不同的滋味。我本來以為只要兩三天就會厭倦味道太重的印度菜,沒想到每天都滿足地享受著這些美妙的滋味,一次次用烤餅沾取不同的菜餚,或是將濃稠的咖喱淋到白飯上,有時候飯配完了還剩醬,我都再去拿些飯將醬汁配完。不禁想著,用手吃飯,沒有經過其他材料的餐具,讓食物直接與身體接觸,也許因為如此才能嚐出最原始自然的滋味?而我之前一直擔心若是吃太辣會腹瀉,也都沒有發生。也許這些天然植物萃取出來的粉,就算辛辣,對腸胃也都是溫和的?

 

很多成見都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才會產生。讓自己敞開心懷,用眼睛和味蕾好好認識一個國家,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ine 的頭像
    Janine

    小城故事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