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回台灣,正疫情(雖然四、五月的狀況與目前比,不算什麼)。不太敢約跟朋友見面,怕聚餐若是把病毒帶回家,讓爸媽生病就罪過了。但是我心底已經打好主意,有三家的長輩一定得見面才行。他們是阿舅、阿妗,四嬸,還有五叔、五嬸。

 

阿舅是與媽媽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唯一弟弟,四叔和五叔成家以後跟我們住最近,這三家的長輩都是看著我長大的,與我們家的關係親密無比。我出國唸書他們都來機場送我,後來每年帶以柔回台,不是他們來家裏看我,就是叫我去他們家請吃飯。與他們的親密關係,請見“延伸讀”。

 

這次要回家前就先告知,等我快要從防疫旅館出關的時候,就開始LINE這些長輩,看什麼時候見面好。

 

四嬸

 

我跟四嬸是四叔去世之後才更加親密的。四叔在的時候,他一手包辦所有親族的活動,也常來我們家走動,他去世時,四嬸主動提出將我寫給他的信放入棺材一同羽化(見“羽化的信”)。也許是當時我們的密切接觸,又敬佩她的堅強,遂將對四叔的一廂孺慕之情全部投在四嬸身上,後來我們也合作了族譜的工程(見“想聚的心情(家人篇)”),多了份同志情緣,因此之前回台灣會跟四叔報平安的習慣,現在就由四嬸接收了。

 

四嬸知道我要帶爸媽去北投住旅館(見“迢迢歸路(四:溫泉輕旅行 )”),馬上約我們從旅館check out後在隔壁的北投文物館見面,並先順便來參觀我們的房間。旅館和四嬸家很近,走路就能過來,她從房間陽台,告知附近的山叫什麼名字,附近的地理人情一一介紹給我們聽,真是長知識了 。北投文物館是間舊的日本時代建築,用來展覽一些當時的人情事故。沒想到他們的套餐精緻,用餐環境也十分優雅,這也只有當地人才會知道吧。堂弟因為在家上班,也抽空出來跟我們吃飯。平常回台灣,若是許多人一起聚餐,總是很難好好聊天,這天我們細細品一道道送上來的菜餚,也可以談談近況,實在很享受。飯後我們只希望堂弟送我們到捷運站即可,但是他卻直接將車開回我們家 。後來我也想到,在尊重長輩這樣文化當中,只要做得到,堂弟是不可能將大伯和伯母送到捷運站而已,這也是我後來才揣摩出來的。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47.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e8.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84.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e5.jpg

 

五叔嬸

 

五叔五嬸也住在淡水,常來家裡坐,好吃的東西會與爸媽分享,並常幫他們的忙。每年我只要回家,他們都會來看我,今年也不例外。幼年時,長輩來家裡,我就喜歡坐在凳子上聽故事,現在還是一樣,而且今年還聽到很有趣的一件事。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1b.jpg

Zg7gwtM1R3Cg56C8aEaAFA_thumb_14b1c.jpg

 

(五叔嬸和爸媽聊天,不知到什麼,大家笑得合不攏嘴)

 

爸爸提起,九叔公的兒子來拜訪,問起為什麼他父親明明排行第七,但是大家都稱呼他九叔。我不知有此事,九叔公不是排行第九嗎?原來我的阿祖有三位兄弟,成家之後仍然住在一起,我爸這第三代的孩子,都是順著我的阿公這些堂兄妹排行稱呼,我們第四代叫叔公姑婆也是如此。難怪有時候會出現「三姑是十叔的姊姊」這種聽起來十分奇怪的描述。

 

我的好奇心起,想釐清叔公、姑婆們的關係,於是請爸爸拿出許多年前四叔花費心力、聯絡家族而印成的族譜,翻開來研究。最前面印有家族的分支,很容易就能了解這些兄弟家族的關係,後面的頁數則是每位的出生年日,與父母的名字對照。

 

讀到此處,我的科學家研究本性大起,乾脆開了一個Excel file, 將阿公這代的堂兄妹排行照族譜及出生年列起來,再拿去跟爸爸確認。但是爸爸只確定到十一叔公之後就沒有把握了,因為後來的叔叔們都比他年紀小,他都是直接稱呼名字。(十三叔公與爸爸童年,是他的小學同學,哈哈。)

 

我將這份表LINE給五叔看,他比爸爸小十五,應該知道後面的排名吧。五叔看了簡訊,立刻打電話給我,他知道十三和十四叔公是誰,我就馬上填進去。

 

不過這樣還缺了十二叔公,於是我又將這張表傳到林家人的群組去跟堂兄妹們求救。幸好一直在東港老家繼續與大家族來往的堂哥馬上幫忙釐清,原來我們還有十五叔公:「他是二姑婆的弟弟」(又來了)」。最後發現一位養子的叔公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但是還差一位十二叔公,把他編進去就大功告成了。阿祖這支是黃色,其他三家則是不同顏色,編好的表格如下,但將名字在此省略。

 

年紀順序

稱謂

名字

生年

父親名字

排行

1

大伯公

 

1900

 

長男

2

阿公

 

1902

 

二男

3

三叔公

 

1902

 

長男

4

四叔公

 

1904

 

三男

5

五叔公

 

1904

 

四男

6

大姑婆

 

1906

 

長女

7

六叔公

 

1909

 

五男

8

七叔公

 

1909

 

二男

9

二姑婆

 

1911

 

長女

10

八叔公

 

1912

 

六男

11

三姑婆

 

1916

 

長女

12

四姑婆

 

1918

 

長女

13

五姑婆

 

1918

 

二女

14

九叔公

 

1920

 

七男

15

十叔公

 

1921

 

長男

16

六姑婆

 

1922

 

二女

17

七姑婆

 

1923

 

三女

18

小姑婆

 

1924

 

二女

19

十一叔公

 

1925

 

三男

20

十二叔公

 

 

養子

21

十三叔公

 

1929

 

四男

22

十四叔公

 

1933

 

二男

23

十五叔公

 

1936

 

五男

 

昔日大家族一同生活,二十三位堂兄妹的稱謂可以如此轟轟烈烈。列了表格之後,我才知道哪些人是阿公的親弟妹,這也才了解,為什麼我們跟四姑婆和小姑婆最親,因為她們是阿公的親妹妹,走得特別近。而爸爸到後來比他年輕的人都不再叫叔叔,也很有趣,幸好有堂哥在群組裡,他一直到十五叔公都叫透透,才能提供重要的資訊。

 

在家期間,也翻出了一些舊照片。當時姊姊在美國訂婚,爸媽在淡水請客,一些親戚們先來家裡坐,爸爸還沒喝酒就已經很,摟肩搭背地,大家開心的表情溢於言表。我見了這些照片莞爾不已:新人不在台灣,你們這些長輩卻大開宴席慶祝,而且親戚朋友們請透透,許多人都是從南部大老遠地來參加,未免也太熱鬧了吧。不禁想到,爸爸近年來發現許多年輕人結婚卻沒有開宴席請客,總是無法理解,悵然若失。我跟他解釋,現在的年輕人怕結婚請客麻煩,是時代所趨,他請客就是讓大家有機會來祝福的啊,越多祝福不是越好嗎?我看著這幾張相片,才了解昔日大家族的親情,不只是親兄妹,連堂兄妹都會來一同慶祝喜事,這樣的家族力量真是浩浩蕩蕩,幾十年後都還能感受到呢。

 

s2p9au12TC2kfPBPS5ipqw_thumb_14d49.jpg

(爸爸和他的大姊、姊夫、二姊,五弟、五弟妹以及二姑。我的這位二姑婆,雖然不是阿公的親妹妹,但是因為讀高中的時候在高雄跟阿公(她的堂哥)住過, 所以跟我們家特別親。)

 

Koq%BNbDQhSvvi3FGXOcOg_thumb_14d63.jpg

(這些女家班有媽媽的妹妹、爸爸的姑姑、堂妹、姊姊、和媽媽的妯娌們)

 

Rtncp1k4SQyPlz+uAmZeig_thumb_14db0.jpg

(看得出來爸爸有多開心嗎?)

 

阿舅阿妗

 

長輩之中,我最敢賴皮的,應該就是阿舅了。(如果四叔還在,他也可以被算進去。)在許多人眼中,他是很嚴肅的,我長大的過程中,也曾被他批評過字寫得難看之類的。沒想到長大後,一次次地回台灣,尤其以柔出生後,總是大剌剌地帶她去找舅公、妗婆討吃的,尤其他們家附近的湯包太好吃,更是每次回台不可錯過的一站。阿舅對孩子的溫柔,也是在這麼多年當中在他和以柔的互動當中深深體會到。這次是我多年來第一次自己回台灣(以柔學期中不能回去,也無法浪費時間在隔離),但是討吃的還是不能避免(當然見到長輩也很重要啦)。

 

有天阿舅打電話來,邀請我週末跟他們家人去山裡吃好料理,那個餐廳週末都是人山人海,因為疫情不敢邀爸媽同去,因此就只有我一人獨享囉。

 

每年跟阿舅阿妗見面都能好好聊天,但是跟表弟妹們卻只有難得的大宴席的機會才碰到面,因為人多,又不能好好聊天,所以他們的近況都只有從旁得知。這次難得週末見面,先去表弟家敘舊,他再開車載我們去餐廳。他們一家人讓我坐車前面的大位,才容易欣賞台灣的美景,真是不好意思。(不像我們家,無論坐誰的車,我爸都是坐司機旁邊的位子。記憶中唯一他放棄前面的座位,去坐箱型車最後一排的位子,是為了陪小娃娃以柔。)

 

進入汐止山中,一片鬱綠,山坡上還有白花點點,不知是桐花還是什麼,這都是我心中的家景色。在一個坡上忽然出現了一個老舊的房子,原來這是個「總鋪師」開的餐廳,也就是通常在外辦桌會吃到的菜。有一次阿舅他們去看楓樹,下山的時候剛好撞見,沒想到這是蠻有名的餐廳呢。用餐的空間很大,每個桌子都能容納很多人。聽平常人很多,但可能是疫情的關係,出來的人不多,我們也不用擔太大的疫情風險。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35.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36.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0a.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0e.jpg

來餐廳之前,他們已經預定了白斬雞,半隻讓我帶回家,半隻在這裡吃。我吃了豬油拌飯,有花生味的豆腐,客家小炒有小卷和芹菜,滋味很豐富。我想著小時候爸媽帶著我們去阿舅家,阿妗常會炒這道菜,是我的最愛。忍不住就這麼跟她,並且附帶提到:「除了這道菜,我還喜歡吃你做的筍絲。」阿妗很得意地微笑,指著桌上我沒見到已經上來的菜,原來那是封肉,旁邊就是筍絲。哇,我愛吃的菜都有呢!阿妗:「知道你和爸爸愛吃,我吃一口嚐嚐味道就好,其他都讓你帶回去。」 果然其他人都沒碰封肉,讓我完整地帶回家。

 

gB2PC+n0Q8K%hpVWQTcNMA_thumb_14c3d.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47.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40.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bf2.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51.jpg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58.jpg

(許多食物的都照片是表弟照的,謝謝他賜圖。放一張他的照片,有圖有真相。)

AxFod0cMRwaDfE%DHwmOcg_thumb_14c2c.jpg

(這是我帶回家的半隻雞,好大的一隻雞啊。)

 

這裡用餐的環境很好,剛好人不多,遂不吵雜,我們五個人佔據了大大的桌子,好整以暇地享受每一道美食。用餐完畢,沒吃完的包回去,真是羨慕台灣外食的方便啊。真是謝謝阿舅阿妗帶上我這個晚輩,一同去享受好久沒吃到的菜餚,還讓我帶兩道菜回家,加上表弟一早特地去買的咖餃和雙胞胎(很像甜甜圈那種材料,也是古早味),那天回到家,爸媽也吃得很開心。

 

每年見面,這些親愛的長輩們都健康如昔,生活中縱有挑戰,也都是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他們的開朗的笑容總是帶給我很大的力量。回美國的前一天,我又一一地打電話致意,謝謝他們對我的關愛,並期待明年再見。雖然每年總是如此匆匆來去,但是知道這個美麗的島嶼上,敬愛的長輩們健康樂觀地過著充實的日子,都讓我心安很多。雖然才回來,我又已經開始期待明年告知我又要回家的時刻了。

 

 

延伸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