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位路人搜尋到六年前寫的“I dont like Mondays”,留言的時候寫著:“這邊真的是少數還有在運作的blog。“我讀了以後會心一笑。
自從臉書和其他社群網路崛起,部落格真的式微了。我也有自己的臉書,喜歡那裡朋友聚集的溫馨氣氛。有人情緒低沈或身體不適,加油與安慰的留言就蜂擁而到;重要的消息(例如懷孕或換工作)一出,恭喜的留言也會不斷傳來。又因為彼此認識,讀到留言就好似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無論上次見面是不是許多年前的事。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讚的拇指,也讓我的心上感到無限溫暖。在臉書上,可以隨便貼炒飯的照片、也可以放一張Benny無聊發呆的照片,只因我喜歡。但是因為寫的簡單,過去了也就消失無蹤。
 
不像部落格。
 
每篇文章,從有主意開始到寫完,總是花很多時間,就算寫完第一稿,光改到字句通暢,又是好幾個鐘頭。很多時候貼出去了,再讀一次,又有不滿的地方,還會繼續改。只有少數幾篇心情比較激動的時候寫的,一個晚上就完成,但那是少數。
 
小城人氣比較旺的時候,留言的對話和牽引出的話題,有時足以構成另外一篇文章。但是近來的反應不是那麼熱烈,比較像是自言自語。不過我也不太在乎,畢竟寫這些東西都是心甘情願,而且,都是為自己而寫的。
 
因為,在部落格書寫,才能滿足自己的另一面。
 
有沒有人發現,小城裡幾乎不寫我的工作?雖然,工作佔據絕大部分的時間?
 
我的工作極其“科學”,辦公室裡有兩個白板,上面寫滿該做的事,條列分明。我們得不斷產生新主意,在實驗中驗證;身為主管,得推的不得不鞭策,不平的地方要據理力爭;工作上有成就感,也有許多挫折。
 
我的同事都說,我是他們見過,最有條理(organized)的人。屬下有時候會抱怨我太完美主義,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他們是需要被推一把的。在他們的眼裡,我是個一絲不苟條理分明的人(不過近來有進步,規定放鬆很多了),在科學上辯論的時候我又是邏輯分明;我的情緒也很平和,他們從來沒見過我跟任何人揚聲吵架,或是受到挫折而脾氣暴躁。
 
在這方面,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學人。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是個多愁善感、易喜易怒的女生。這樣的個性,在條理分明的工作上,很難有渲泄的機會。
 
還好,我有小城。這裡我可以用文字,將工作上無法顯現的一面,盡情發揮。
 
我的筆,一直都比我的嘴更能表達感情。
 
在眾人的場所,我不是個多話的人。雖然不是口拙,但總是發現我的感情在紙上比口說要能表達完整。我想這跟自己拘謹的個性也有關係。面對紙張,我能構思想講的話,再慢慢寫出來。面對面說話,若是對方咄咄逼人,我一語塞就說不出話來了。
 
很早就已發現能夠向我的日記抒發情感。大了一點,我的信就一封一封地發出去。最寂寞的時光,也是寫信最多的一段時間。許多人遇到心情不好,會找人述說訴苦; 而我若有煩惱,在腦裡打結不去,則會在紙上與自己對話,寫完了就像卸下了負擔一般。文字對我而言是整理思緒和調整心情最有效的方法。
 
昨天看了日本電影“情書“,最後博子將籐井樹寫的關於國中同學的信全部寄還給她,因為這些回憶是屬於她的。平常人發出的信,則沒這麼簡單能收回。然而,我部落格卻不同。我寫下的雖然也給你們看了,但是我還有回首咀嚼的機會。小城開了六年多了,其實許多記事早已忘記,有時候拿出來讀,能夠重溫舊夢。我也發現,幾年前寫的一些(當時的)記憶,細節我現在卻早已忘記,原來不過幾年,有些舊事還是能繼續遺忘,不得不慶幸當初有寫下來。
 
每篇記事都有情緒的溫度。我開心的時候寫、多情的時候寫、激動的時候寫、善感的時候寫,更多的時候,則是不快樂的時候極力寫些開心的事。
 
像最近這篇恆常,是工作壓力最大的時期寫的,因為心情悶極了,特地寫下這隻小動物讓我微笑的地方,試圖讓自己快樂起來。寫了以後,不自禁地又在陪你裡卸下一些心事,最後終於在復甦的季節決定振作。那篇發出去,心中的大石頭終於卸下,首度有輕鬆的感覺。
 
最近去以柔學校參觀,她的桌上擺著一篇作文,長長的寫了三頁。這是一篇她編的故事,寫海裡的垃圾,與一些人物的關聯。她的形容詞多樣,許多心中的聲音寫的靈動活現,甚至有些灰暗,不是我心中的小學生能寫出來的文章。沒想到每天在我跟前撒嬌發傻的女兒,在紙上居然已經如斯成熟,我在她的文章裡,第一次見到不同的面貌;而她見我細讀,好似被看透心事,居然有些羞赧。我摟摟她的肩膀,問她這篇文章有沒有長度的限定,她說:「沒有呀。我很喜歡編故事,不知不覺就寫很長。」
 
「不知不覺就寫很長」,這句話打在我的心底,發出很大的共鳴。這也是我的寫照。記得高中的時候,國文老師強制規定,寫作文一定要先寫大綱。偏偏我的文章都沒什麼構造,要我先寫大綱,我就什麼都寫不出來。因此我還是照自己習慣的寫法,一寫一大串,寫完了我才審視每段的主題,寫下所謂的大綱,交差了事。以柔也和我一樣,喜歡編故事,一拿筆就可以滔滔不絕一直寫。我也知道她有一本上了鎖的日記,裡面應該藏著很多小兒女的心事吧?
 
(我們去山上渡假,下午在家休息。她五月份要交一篇自編的作文,那天剛好有靈感,就坐在沙發上邊吃點心邊用我的電腦打作文。V說她的模樣像極了我在沙發上披著毯子寫部落格的模樣,忍不住照了下來。)
 
這幾天,一位有名的影評人Roger Ebert去世。因為癌症的關係,幾年來他不能吃、喝、也失去說話的能力。這麼殘酷的肉體傷害,普通人可能受此打擊,而了無生趣。但他還是持續寫影評,也規律地在他的部落格發表文章,他說:
 
When I am writing, my problems become invisible, and I am the same person I always was, he told Esquire magazine in 2010. All is well. I am as I should be.
 
他的部落格,話題從政治到社會現象,或是電影中引發的感想,豐富而多變,絕少提起的,則是身體的病痛。
 
他去世前兩天,還在部落格發表了一篇文章“A Leave of Presence“,因為癌症復發,得停止寫定期的影評。不過他對病情只是輕描淡寫,反而高興卸下定期撰寫影評的責任之後,未來只要寫”喜歡的電影的影評“。這篇網誌中還是充滿對未來的嚮往,例如他的網站的新功能、即將舉辦的影展等等。兩天後,他在準備回家安寧治療之時,看了家人一眼,微微一笑,就溘然而逝。
 
他的最後一篇網誌,末尾一句是:
 
So on this day of reflection I say again, thank you for going on this journey with me. I'll see you at the movies.”
 
這是多美的告別。
 
最後的那一篇發文,看不到病痛、沒有頹喪,只有對未來的期許和想望。那篇文章,像他的其他文章一樣,寫的很長。這是個熱愛寫作的人,那麼多的思緒都藉著文字發抒,只要他還能寫作,就算病痛纏身、就算無法進食說話,他的生命都還是正常的。
 
死亡前兩天,他還能那麼熱忱地寫下這麼多字句。死亡能夠奪去的,只是他的身軀吧,因為他熱切的想望,都還在文章中閃閃發光。
 
還能寫,就表示胸膛的心還是熱烈地跳著。我希望自己也能寫到最後一天。
 
 
 
 
PS,看了Roger Ebert去世的報導之後,興起了一絲感觸。如果只是在臉書上發表,只能給紐約時報的報導一個讚,最多寫兩句感想吧。因為路人的一小句話,觸動心弦,居然洋洋灑灑寫這麼多。這樣的我,不繼續寫部落格,好像也沒辦法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