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陣以柔常問何時可有第一個 electronics,可能同學們在這年紀都紛紛開始有iPod吧。我對這玩意有些疑慮,不只對孩子,成人也一樣。
近年來進公司的大學畢業生,很多都耳朵掛著小耳機(ear bud),作實驗也聽,走路也聽;路上見到的年輕人,無論騎車或走路,也是耳機不離。聽音樂不是壞事,但是我總會想,腦子偶爾不也應該有點真空的時間嗎?以柔要求 iPod,我第一個想像就是她從此無論在車裡或家中,都不離iPod,與我們的交流頓時減少。因此更加不願太早讓她接觸任何 electronics。
 
但是最近一個巧合,還是決定將我舊的 iPod Touch給她。以柔的那份高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拿著iTouch,馬上著手將我的app都刪掉,她自言自語地說:「我才不喜歡 NPR, 也不要PGA,什麼是 stocks 呢?」聽的有些好笑。她又進一步問:「可以把facebook刪掉嗎?」我爽快地說:「當然可以囉。」心裡卻暗想,誰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問可不可以有自己的facebook帳號呢。
 
 再來就是買歌的規定,因為iTune的密碼由我來管,以柔買什麼歌都要我鑑定通過才可。其實我也沒什麼限制,只是買歌的錢從她的帳戶扣,一次不准買太多。她喜歡的歌是時下的pop,連洗澡都唱的很大聲,在我聽來都是靡靡之音,心下好笑,但也隨她。記得以前在爸爸的車上,都得隨他聽古典音樂電台,終於有天我帶了自己的卡帶,跟爸爸說今天得聽我的歌。我聽的很開心,不過到了最後爸爸終於說:「這是什麼歌呀?」一邊就扭回他的音樂,害我聽的不夠味,悵然不已。
 
因此我想每一代有他們自己的歌,強求不來。只要喜歡,無論快樂或悲傷,都能有音樂伴隨,就夠了。
 
因為是touch screen,以柔一下就學會如何操作,她很驚訝可以上網,上iTune,還有一些有趣的app可以用。她不斷地道謝,甚至沒事就過來抱我一下,可見這對她來說是多大的一件事。玩著玩著,她問:「馬麻,你得到第一個electronics是什麼呀?」
 
以前小孩哪有什麼electronics,不過是書桌旁放個收音機就很滿足了。熬夜的孩子都喜歡聽凌晨的節目,將電台的聲音轉得低低的,才不會吵到家人;靜夜中傳來的對話,輕扣年輕的心。收音機裡放著空白的卡帶,聽到喜歡的歌就按下錄音鍵,那時候好朋友之間常會錄下對方喜歡的歌,集成一個卡帶後送給對方,但是主持人的聲音在尾音尚未結束之前就會插進來,是美中不足之處。我有個習慣,只要需要專心,就聽不得音樂,因此真正放歌來聽也只有寫日記或給朋友寫信時。幾年前買了金韻獎的民歌全集, 聽到包美聖的「梅雪爭春」,不知為何,只要聽到這首歌,就會不知不覺回到“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光,連深夜的雨打在樹葉的清脆聲響都能依稀聽見。
 
大學時,請媽媽買walkman給我,理由是我要聽“空中英語教室”,用耳機才聽得清楚。記得媽媽帶我到淡水街上,很慎重地問各種品牌的功能,還要考慮價錢,最後幫我買了一個Sony的walkman。之後我每到時間,就乖乖回房間看雜誌聽英文,耳機中傳來的聲音分外清晰,裡面的故事與報導也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聞。如果說英文是從那時啓蒙也不為過吧。當然walkman不是只拿來聽英文,還能聽音樂,也能隨身攜帶,有時候在學校的休息時間,也會把耳機戴上,聽聽歌。對我而言,walkman像是一個保護膜,躲在裡面,可以自由地想些自己的事情,與外界暫時隔離,讓我的心情能自由地舒展。
 
後來這個walkman又隨我來到美國,上課時,擺到第一排錄音,回宿舍後溫習功課的時候一邊放來聽,很快地我就頹喪地發現,上課時沒聽懂的,就算錄了音,再放十遍也還是聽不懂,還是上課時好好做筆記就是了。聽說現在大學上課都有錄podcast,教授課後直接上傳到class website,當teaching material之一,學生就不用辛苦錄音,比起我那時,真是幸福太多了。
 
當時的electronics變化沒有現在這麼快,每個機器可以用很久,就算換了,也沒有什麼牽連,不像現在,許多設定和內容都在機器裡,所以換機的同時,也得有許多的後續工作。
 
我的Dell laptop已經用了四年,最近速度越來越慢,動不動就當機,其實一年前就想換,但是一想到要重新與printer,camera等等連線,要移iTune Library等等,就很頭痛,因此一延再延。
 
說起來這個 laptop跟我開始寫部落格有很大的關連。
 
自從來美國,開始用電腦,我用的一直是Mac ,原因很簡單,只因學校的實驗室都用Mac,甚至上班後公司也是Mac的忠實使用者,直到後來丹麥的總公司規定全部的子公司都得“PC化”,我們只能全面換成Window系列的PC。因為家裡的電腦是 Mac ,有時候將公司的檔案拿回家裡的電腦看,就會出現亂碼。也是在那時,我開始每年用中文寫聖誕信,也感受到爸媽看中文,實在比唸英文的e-mail要親切多了。那時我就興起了用中文信來溝通的動機。但是很快就發現,用Mac打出來的中文,印出來是可以,但是若寄給別人,或在別人的部落格留言,全部是亂碼,似乎Mac和中文的網路世界還是有一段差距。剛好這段時間發現工作和家裡的電腦越來越銜接不上,在考慮下一部電腦時,就決定買第一個PC,被V戲稱“投向黑暗”(went to the dark side)。
 
那時弟弟用PC已經很習慣,他就藉著電話教我如何設定中文的語言, 並建議我用漢語拼音。主要是我完全沒學過 ㄅㄆㄇ的打字,很難從頭認鍵盤,既然已經習慣英文的鍵盤,只要能學會漢語拼音的拼法,就不會有打字的問題。漢語拼音不難,其實就是注音符號的翻版, 例如b、 p、 m 依次就是 ㄅ、ㄆ、ㄇ,還有一些比較奇怪的拼音,例如 c、 q、 x、 z 依次就是 ㄘ、ㄑ、ㄒ、ㄗ,記得設定後,就沒什麼問題。不過第一天我試著打一封短信給爸媽,不過短短幾行就打了三十分鐘,害我精疲力竭。那天我還試圖打“ㄌㄩˋ”,結果怎樣就是打不出ㄩ的漢語拼音,後來打電話跟弟弟求救,才知道ㄩ的打法是“v”,這是哪門子的規定? 但也只能接受後硬背。
 
於是我就這樣用蝸牛般的速度慢慢地在我的新電腦上打字,雖然很久才孵出幾行字,但是與爸媽的距離忽然縮短,還是很值得。熟悉打字之後,開始尋思將一些心得感想放到部落格中,這才有了小城故事的誕生。
 
所以這部Dell PC裡,存著部落格中的每篇文章,也有這幾年來所有的照片,加上一些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還真是不想去動,就這樣一拖再拖,終於前幾個禮拜,為了要去歐洲訂旅館,我的電腦卻卡在那裡,動也不動,眼看good deals在我眼前消失,心焦不已,這才決定非換電腦不可了。
 
剛好這時V在學校用的電腦掛掉,他計畫下一部電腦買laptop,公私兼用,於是建議將目前家中他用的MacBook給我好了。我在公司的電腦是laptop,隨時可以帶回家上工,因此沒有家用電腦要同型的考量。同樣是四年舊的電腦,MacBook卻還有很多空間,又不用任何掃毒軟體,我最驚訝的是它的開機與關機的速度之快,唯一擔心的是中文軟體是否能與外界溝通。結果我多慮了,Mac上寫的中文,貼到哪裡都能辨識,加上iTune是本家的產品,轉換也很容易,我一個早上就將所有舊電腦裡存的寶藏轉到MacBook上,又試了他們的iPhoto等等的program,發現很好上手,幾年沒碰,Mac還是像記憶中的好用。
 
於是繞了一大圈,我又回到Mac的世界。短短的一個禮拜內,以柔從媽媽手裡接過iPod Touch,而我則是從把拔那裡接手MacBook,皆大歡喜。當然這個過程,也費了許多周章,不得感歎以前與這些electronics完全沒有關連的日子,單純太多。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在電腦上直書心情、又能與網上的朋友對話的日子,我也是非常珍惜。電子世界將世界縮小,讓紀錄容易搜尋,但也在無形中牽制我們的一舉一動。以柔這個世代,將完全無法體會沒有electronics的生活;我們比較幸運,能有所比較。只希望能取其益,但也不要忘記,在心中保有一塊不須這些電腦用品,就能自得其樂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