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收到堂弟寄來的一張照片,說他常去光顧的一家麵包店,店名應該是以柔的英文名字吧?
我說是啊,畫上麵包的字體還設計得很別緻呢。只是這麼漂亮的女生名字,把V翻成「瓦」,似乎沒什麼氣質耶。
但是我自己也沒多厲害啦,因為以柔小時候,我有時會笑嘻嘻地把她攬過來,手揉著她軟軟捲捲的頭髮,開玩笑地叫她「肥樂莉」。
於是我跟堂弟說,大概是因為如此,我才會只叫以柔的中文名字吧。哈哈。
我發現華人圈裡,像我這樣從一出生就只叫下一代中文名字的,十分稀有。放眼望去,我認識的夫妻朋友,雖然彼此對話說中文,但清一色地都是叫下一代的英文名字。不過受我的影響,他們都只叫以柔的中文名字。
雖然我們家是「異族通婚」,但是堅持起中文傳統,從叫以柔中文名字,到百分之百的中文對話,比其他「同族通婚」的朋友們,還要周到。
這只是因為我要下一代能跟阿公阿嬤講他們的母語。另外,以柔的名字是阿嬤取的,對我而言更有深一層的親密意義。
我跟V當時已經說好,中文名字將成為女兒的中間名(middle name),V唯一的要求就是這個名字能拼成容易發音的英文,例如ㄘ這種發音,找不到英文字母拼,美國人也不會發這種音,(ㄘ的羅馬拼音是C,更混淆了)所以需要避免。媽媽提議「以柔」這個名字之後,V覺得Yi-rou對美國人勉強可發音,這樣就定案了。
我們當時常常開玩笑地說,如果再生一個弟弟就叫「克剛」,可惜這沒發生。但是十年後,以柔的表弟出生了,弟弟和弟妹原本要取以剛,跟以柔配,但是算了筆畫以後決定用「意剛」,表姊弟的名字之間算是有了連結。
這次坐飛機回美國,空中小姐用英文問以柔要喝什麼,然後用中文問我同一個問題。我跟以柔商量了一下,空中小姐訝異地指著以柔說:「啊,原來中文也能通?」後來的行程她就用中文跟以柔對話了。
語言不只是資產,也是最親密的溝通管道。當所有台灣的親戚們叫著以柔的中文名字,一定比叫瓦樂莉或是肥樂莉要來得親切吧?
延伸閱讀:
2007:說明道姓
留言列表